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社会 > >
明就仁波切访谈|坏人可以被“佛法”治愈,但“佛学专家”则不能。只是智性上的相信,他会变得不敏感,法教也不能令他真正获益

时间:2023-04-08 02:12:18    来源:香巴拉佛教中心

咏给明就仁波切于1976年生于尼泊尔的努布里(Nubri),诞生在西藏著名的大师家中,是噶举与宁玛传承皆闻名的上师。他从九岁起开始接受佛法的正规教育,跟随着他的父亲,也就是前一世的乌金祖古仁波切学习,地点在加德满都山谷山脚下,僻静的那吉寺(Nagi Gompa)。十三岁时,在他的上师泰锡度仁波切的指导下,明珠仁波切进入了西藏传统的三年三个月的闭关,整整三年又三个月,他生活与学习在几乎是完全寂静的环境里,在智慧林寺的一小间禅修关房中。后来他又进入了位于北印度的宗萨佛学院,及智慧林佛学院,完成了他正式的佛学教育,成为智慧林的闭关指导上师,并在印度、尼泊尔及北美弘扬佛法。

问:您自幼年起,就开始严谨的修持,对于这一点,请做一些开示?


(资料图)

答:我从十三岁开始做三年三个月的闭关,对此,我有很强的觉受,我很想向祖古萨杰(Tulku Saljey)仁波切(1910-1991,一位重要的噶举上师)学习,他当时年龄已经相当大,在智慧林寺,距离萨兰沙拉约几个小时。

问:十三岁前就开始这样严谨的修持是否很不寻常呢?

答:在印度,确实是如此,但在西藏则不然。对于闭关,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不是年龄,而是决心。有了决心,接下来则须对修行的关键有所认识。当然,那时我还没有完成哲学上的训练,但我已学会了基本的仪轨与唱诵。

问:您身为一个在西藏之外接受教育的上师,请问这与您的上师们所受的教育有何不同?

答:我已尽己所能的接受传统的西藏教育。关于学习、内省,是我的理论教育的主要部分,我感觉这方面,现代教育与西藏时期的教育,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异。但是如果你拿我与前一世作比较,你将会发现他们会花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在闭关之中,就像我的父亲与顶果钦哲仁波切一样。我没有像他们一样做那么长期的闭关,而且闭关的型式也不同。

譬如,我父亲至少有三年的时间,在一个地方做门贴封印的闭关,没有一个人进出。只有一个窗口递送食物,就是那样,那才是你们所谓闭关这个字真正的意义。我没有做那样的修持,所以我要说,传统与现在,对于理论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差异,但对于实修的坚持程度,则有大大的不同。

问:身为新生代的上师之一,成长于西藏以外的地方,您是否有其他的经验,感觉上有别与您父亲那一代?

答:前一代所成长的环境,有数不尽的修行人追求证悟,环境气氛相当不同,在西藏,弟子们比较容易去拥抱佛法,坚持修行;在西藏文化以外的其他地方较不容易。譬如:问到关于前一世的问题,以及业果的问题,若是你所处的环境,曾有那么多的上师,你亲见他的转世,又有人能将他们认证出来,并证实这个转世为真,那么,你会很容易的就相信业力因果。

不过,这并不是表示我们不被允许去做探索,你可以自己去对法教做检视。佛陀自己也这么说,当你们听闻我的教法的时候,你们应该和买黄金时做同样的事。首先,你必须检查它,你不要仅只接受我所说的表面价值,你们无需盲信,例如以科学方法检验它,将可引伸出广大的利益。例如,你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研究止息、止、慈悲、乃至于认识烦恼,去观察透过佛法的修持,它们如何被改变、被转化。当然,你也可以结合这两种方式:单纯的相信与科学方法去检验。佛法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西方人,最好是先听解释,然后再透过自我检查而求证,一旦你自己能得到其味,你就会开始相信,你的修持也就会更进一步的深化。

仍然,透过虔诚追随佛法,完全正确。单纯的相信佛陀的教授是真理,而愿意追随。佛法中有一门叫精髓教授(心要、心法),这个法门是不需要细密检证的,你信你就能用。这和研读佛教哲学不同,佛教哲学要用世智聪明去研究它,否则你就不会真正知道它在哲学上如何立论,那就是颇费时费力的。但是在心要传承里,佛陀将最关键的法教浓缩为一些要点,以便学子了知与应用。实践这些,可以快速的进步与获得效果。就像是当你生病的时候,你需要吃药,你可以先研究这个药方,找出它的成分,是谁合成了这个药剂,价钱如何,如何制作等等。然后,你才服用此药。能这样做当然很好,只是颇费时间。另一种方式,则是你信任一生,你觉得那应该是有用的药,你服用它,这方法也很好,甚至较为迅速。两种方法,你的病都可以治疗。

问:许多西方人接触佛法,是因为佛法似乎很符合逻辑。无常,全然可以被觉受。无我,也有意义——人与事皆无自性,皆无不变的本质。我们都有苦,也是显而易见的。然后,在禅修中,上述这些感受的经验,较逻辑的实证,更让人信服。能否请您谈一谈实修的方面?

答:修行有两方面,第一是深入的理解,也就是用我们的智力,去找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如果你知道如何用智力作分析,你就会发现佛法是真理。你会见到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你会发现“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真理。若你真的很留心的话,你同时会发现,“我”是无自性的,一切事物究竟上是性空的。这种污染的状态——轮回状态——是痛苦的。这是事实,就是这样。

静下来,修持我们所谓的“止”,或是在禅修状态,置心一处,会有很好的品质,这也是事实。这是你可以确知何者为真何者为假的另一种方法,你也由此可以确信何者为实相。只是不断的分析思维,对于这类的证知经验,是没有帮助的。因为,分析思维的本身,已经破坏了“止”。你不可能用分析思维的方式,而对止的经验产生信心,那变成了一种自我破坏。当做“观”——见一切事物都是了了分明的经验——的禅修时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只是不断的用思维分析,你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洞察的经验的。所以,不同的趣入法门是必需的。除了智性上的信任之外,你必需开展出经验上的相信。第一种的信任,必需要有助于第二种体会型信任的产生,才是好的。这种体会,必须透过个人在“止”方面的练习而获得,同时,要做“观”的修持,才能体悟空性。不是理论上的,而是经验上的。能开展出这样的信心,再佐以对众生的慈悲心与对觉悟者的虔敬心,就能引导你直达佛陀的觉悟状态,只是智性上的了解,是无法达到证悟的。以上是两种信任或理解的不同。

问:换言之,智性的了解,无法转化我们,但是体验则可以,是吗?

答:不仅是如此,若仅仅依赖智性,还会有危险。因为,即使在一开始的时候“了解”会让我们感到兴奋,乃至有所启发,但若不与实际的经验结合,那么这个启发的愿力,就会渐渐消退,了悟的觉受也会消失。我们称之为智性的干枯,最后,“了解”不过与“理论”同义。只是谈论它,而非真正体悟它,你甚至可能欺骗了自己。

有一谚语说,最坏的人可以被“佛法”治愈,但“佛学专家”则不能。一个大坏人,仍然可能透过修持佛法而被转化。但某人只是智性上的相信,他会变得不敏感,所以不会有什么进境,法教也不能令他真正获益。

问:您的意思是说,修行的结果决定于修行的动机?

答:佛陀说,一切相皆是因缘所生,完全依于我们的心念。修行的动机因人而异,不同的类别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让我这样解释,依佛法,器世间的一切所显,其真实,并非如我们所见的那样。易言之,我们所见的一切,皆是幻相。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相——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经验到一切相——的根源,是我们的心。我们是透过改变这个知觉心的态度,来转化我们所见的一切相。因此,态度和动机是最枢纽的关键,我们持守它、改变它,使它变得更好。

实修时,有三类型的动机,第一类我们称为心量较小的人,他们只想使自己更好。自己愿意做好事,做有意义的事。因此自己的境界可以提升,来生可以投胎到更好的地方,投生为一个幸运的人,或是投生于天界。以这样的发心去修行,此人确实可以达到来生为幸运儿或是天神的目的。第二类较高一层的动机,则是希望能获得自我的解脱,愿自己能从污染与轮回中解脱。以这样的发心做修行,此人也可以达成自污染中解脱,这种人属于中等的发心。最高层次的动机,是想获致真正的、完全的证悟,以利益无量的众生,自己期望能利益所有的众生。表面上做的修持可以是完全一样的,但背后的动机却有不同的三个类型。依照动机与发心的不同,会获致不同的——极大的差别——结果。因此,动机与发心,是最重要的。

在此,我所要强调的重点,是“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心具有强大的能力,是心的作用,而生成如此大的不同结果,是心,是心的意志力所产生的动机,生成这一切的动力。一切唯心造,是心的放下,令一切变得祥和;是心的作用,允许焦虑、执著、害怕的产生。任何事,以一颗放松、轻巧的心去做,会有很不同的结果。过去,人们会以徒步的方式,由东藏走到位于中藏的拉萨,有些人希望很快就走到,他们会尽快的走,因此,他们可能会累倒或病倒,乃至放弃而折返。另一些人,以正常的速度走,他们会坐下来、休息一会,扎营过夜,度过美好的夜晚,隔天继续上路,如此,他们反而相当快的就抵达拉萨。西藏的谚语:“如果你赶路,你就到不了拉萨;如果你缓步走,你终会抵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