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0日,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说,20年来,该基金会紧急救援项目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灾害救援体系,探索应急救援响应工作模式,开展重大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多种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恢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2003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启动紧急救援项目。系统性开展灾害应急工作历经20年,基金会灾害应急工作从最初的“被动式”捐钱捐物,逐渐演变为“主动式”防灾减灾,再到持续支持灾区重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工作。
20年来,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共计开展灾害救援行动370余次,累计814.98万人次受益,惠及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2个国家。
20年来,为缓解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社会问题,基金会通过防灾、减灾、备灾及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等方式,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助力建设宜居乡村。
2013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参与雅安地震救灾时提出“理性救灾”概念。此后,在防灾减灾、救灾、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四大阶段建立了项目库。2021年河南水灾救灾期间,基于当地面积广、淤积物严重影响救援和重建的实际情况,基金会创新开展了“以工代赈”“设备援助”模式,援助效果显著。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组织在防灾救灾领域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强认为,社会力量需要构建行为标准化、职能结构化、管理体系化的参与体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原副司长尹光辉表示,社会力量发挥的作用应该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
“未雨绸缪的工作也很重要,更多公众、企业、社会组织都可以在防灾减灾阶段发挥价值。”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红涛介绍,今后将重点关注脆弱乡村的灾前减防灾能力建设,还将把乡村振兴常态化项目经验融入灾后重建工作中,让二者互相融入、互相促进,携手各方助力乡村防灾减灾救灾,促进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组织逐渐发展成为救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司司长刘胜安表示,希望基金会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勇立潮头,发挥好人道救援的丰富经验,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与乡村建设,为搭建好社会力量参与平台、提供支持与服务尽心尽力。
《人民政协报》(2023年05月16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