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意为“二手”。日前,南京首届线下中古市集在新街口落下帷幕,持续两个周末、共计4天的市集,将“中古”正式推向大众视野。而在南京大街小巷,中古店、中古市集等已成遍地开花之势,个性化的审美导向、杂货铺般“淘宝”乐趣、低价可入大牌奢侈品的购物体验,让这一原本小众的业态日益走红,成为南京特色消费场景的靓丽一景。
从小众到纷呈,全城刮起“中古风”
摇滚风、田园风、宫廷风……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玄武区羲和广场的中古店Red Face Vintage,600平方米的店铺内,各种复古的服饰、首饰、箱包、玩偶等品类一应俱全,浓浓的复古风情扑面而来。
“我是第3次来逛了。”记者在店内偶遇前来选购的市民黄子滢,她最喜欢的是中古银饰。她告诉记者,自己此前购买的手镯与耳环,因样式独特受到朋友夸赞,这次来准备给朋友挑一个生日礼物。
分店
于先生回忆,2013年门店刚开业时,“中古圈”还十分小众,当时消费客群大多为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留学生。中古商品的吸引力,除了较正价商品更高的性价比外,是否孤品、保存完好程度、商品背后的故事,都是影响商品售价的因素。门店内一件NBA全明星队球员穿过的棒球服,标价达11万元,为非卖品。
9年下来,Red Face Vintage已经积累了近40万客户群,除了本地客群外,其中近半数为外地游客。于先生说,就在5月,门店还受理了一份跨国订单:一名法国人通过小红书关注店铺取得联系,买下一款爱马仕的中古包。
在“大众点评”搜索中古店,南京有1200余家,其中,新街口附近占1100家左右。陶谷新村、南台巷等老街“旧瓶装新酒”,成为文艺青年争相打卡的中古集聚地。在外摆市集、后备厢集市里,售卖中古商品的摊点也频频出现。
“二手”变网红,买卖双方年轻化
售卖的不仅是二手商品,更是商品背后的文化情怀。连日来,记者走访南京多家中古店发现,与品牌化、旗舰化的品牌相比,中古店呈现明显的“非标准化”现象,和而不同又“各美其美”,颇受年轻群体青睐。
消费者
走进位于河西吾悦广场2楼的茉莉中古店,进口处一辆大马车上摆满了各款包,浓浓欧式宫廷风扑面而来。该店店主介绍,这是南京首家开在商场里的中古店,尤其是香奈儿包系列有很多绝版与限量款。
记者了解到,除了固定经营地址外,不少中古店出于成本与市场考虑,如“候鸟”般随市集、活动等“迁徙”。去年落户在熙南里街区的城序vintage中古店,“90后”店长陈蓓莉刚结束南京中古市集的摊点,上周末就前往武汉参加银盐复古市集。
从中古爱好者到以此为生的创业者,如今,陈蓓莉在熙南里的店铺平均每月销售额达4万元,参加市集时,最高单日营业额能达1万元。陈蓓莉明显感觉到,中古消费群体更加年轻化,“购买中古的人并不仅仅是购买商品,更多的是看重物品背后的文化和它独一无二的历史底蕴。”
产业链延伸,角逐特色消费赛道
从中古店到中古市集,“中古风”带来的消费流量,也成为南京以及各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大关注点。去年,玄武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区,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引进vintage中古店等特色消费业态。
在熙南里街区的百余家店铺中,有3家为中古店,此外还有8家销售二手物件、书籍的店铺。“招引中古店,是结合街区业态的年轻化需求。”熙南里街区副总经理蔡雷民介绍,从消费层次而言,二手包更迎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从历史文化角度而言,中古店不仅仅是商店,更是文化的载体,这与同为历史街区的熙南里气质契合。
方面
南京
同时,中古店背后的潜力产业也值得关注。以鉴别为例,二手奢侈品行业并无国家指定认证的鉴定权威机构,但业内公认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出具的认证结果。Red Face Vintage店中培养了3名专职鉴定人员,而茉莉中古店店主与合伙人均为持证鉴定师。“中古行业上下游的产业链,都可能成为一条‘特色赛道’。”王萌说。(邓露洁 田诗雨 卫凌云)